杭州市西湖区“空天地海”战略再落关键一子

7月31日下午,杭州市西湖区与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,将在杭州云栖小镇设立第二总部,规划年产卫星1000颗。
近年来,西湖区在空天信息产业上大步迈进,在云栖小镇集聚相关企业300余家,致力打造浙江省首条百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链。长光卫星的加入,标志着西湖区在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高地布局中如虎添翼,进一步加速实现“空天地海一体化发展”的蓝图。
硬核科技筑基 全产业链生态加速成型
作为我国首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,长光卫星已累计研制并发射219颗卫星,其中117颗“吉林一号”在轨卫星构成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。此次落户的杭州总部将建设新一代光学遥感卫星研发生产总装基地,并承担巨型星座建设运营和人工智能赋能数据产品创新使命。
长光卫星相关负责人透露,项目计划分三期投资约500亿元,计划首期投资约56亿元,建设卫星超级工厂、数据中心和14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骨干网。
企业选择西湖区并非偶然。随着商业航天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这个释放超万亿元市场潜力的新赛道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。西湖区瞄准这一机遇,重点布局太空智算、卫星互联网等细分领域,已构建起涵盖卫星研发、制造、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——从航天五院杭州中心落地的“虹吸效应”,到15条卫星核心部件生产线形成年配套200颗卫星的产能,再到在建的20万平方米航天科研园区,都将助力西湖区打造省级商业航天未来产业先导区。
云栖小镇。西湖区委宣传部供图
“我们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布局。”云栖小镇相关负责人说,目前小镇已集聚航天五院、地卫二等赛道头部企业,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。随着差异化发展路径的逐渐明确,西湖区将重点布局商业航天新兴产业,聚力打造全国知名卫星载荷核心部组件生产中心、国际卫星数据应用平台,让这里成为国内一流的卫星核心单机部组件产业基地。
天地协同赋能 创新场景驱动产业跃升
日前落地云栖小镇的国内首个商业卫星及部件全产业链线下超市“东方红天选”传来新进展——“柔性太阳翼”再获订单,受到多家商业航天公司认可。据了解,该超市货架上还陈列着200余种商业航天卫星产品,实现卫星载荷产品、核心部件产品、关键生产和服务技术的线上线下交易,能满足卫星制造企业一站配齐的需求,大幅提升效率。这种创新业态正是西湖区“天地协同”战略的生动注脚。
类似的探索比比皆是,西湖区在商业航天上的更多创新实践开始涌现:如曾升空“浙产”首颗智能应急卫星的地卫二,又研制出“阿曼星”,为远在西亚的阿曼送上这份“太空快递”,将卫星产品和服务卖到了海外市场,探索了“技术出海”新模式;不久前和小镇签约的“零重空间”将新建卫星“体检中心”,将元器件检测成本降低40%,为卫星核心部件提供评估测试,助力企业降本增效;在今年举办的“2050”大会上,智元研究院带来全球首款三涵道穿戴式单人飞行器,可规划航迹自主飞行,也能配合摇杆手动控制,时速约60公里,续航20分钟,可应用于高层消防、应急救援等场景……
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效果图。西湖区委宣传部供图
值得一提的是,西湖区在今年提出,要强化航天五院、智元研究院等产业链主牵引作用,全力推进长光卫星等重点项目,全速建设空天信息产业园等产业核心载体,加快从云计算迈向太空智算,全面塑造“二次飞天”品牌。
“十年前,这里诞生了全国首个云计算平台‘飞天5K’,如今小镇正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发展,实现二次‘飞天’。”云栖小镇有关负责人说,从航天五院杭州中心落地构建核心部组件生态,到地卫二卫星整星出海、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卫星数据出海,一条从卫星零部件到智能技术,再到商业航天数据应用的全产业链正在慢慢成型,“下一步,我们希望把计算和大模型送上太空,打造全新的商业航天领域产业。”(项捷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